决策这件事,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面对的。
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做决定、拿主意,无论是我们人生中的关键时刻,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都需要我们做出各种决策。然而,不同的人做出的决定总是大相径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么,如何做出一个英明的决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做出一个英明决策所需要的八个要素:分别是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和相关联的决策。
通过考虑下面的八个要素,即使最复杂的决定也能够得到分析和解决。
前五个要素,即问题(Problem)、目标(Objectives)、备选方案(Alternatives)、结果(Consequences)和取舍(Tradeoffs),构成了这种方法的核心,并且几乎适用于任何决定。缩写为PrOACT。
最佳的决策方法是采取主动,反之就是消极等待,坐失良机。
其他三个因素,即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和相关联的决策,有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认清决定。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涉及这些因素,但重要的决定往往会涉及。
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你从问题中分离出这些因素,系统地逐个进行思考,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这一特定情境最为关键的因素上。然后你可以重新整理思绪,形成明智的选择。
问题
做出正确决策,首先要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决策的开始,提出合适的问题,决定着后面的一切。
先写下你对基本问题的最初评估,然后质疑它、检验它、完善它。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什么触发了这项决策,我为什么要考虑它?对于问题中的限制条件,也要怀着质疑的态度来检视。另外,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比如求助朋友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征求他们的意见来作为参考。
多花些时间来找寻正确的决策问题完全有必要。这样一来,你在做出明智的选择上会多一些把握。
目标
在匆忙进入实际的决策过程之前,先暂停一下,仔细考虑自己的目标。你真正想要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你的希望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诚实、清晰和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做出精明的选择。
目标是你衡量备选方案的基础,在确定已经认清了所有的目标之后,你就能避免做出不平衡的决定。另外,列举出一系列完整的目标,能帮助你超越已有的、显然的备选方案,考虑新的和更好的备选方案。
那如果我自己也不了自己的目标呢?首先,把你在决策过程中希望的、关注的所有事项写出来,编写一个愿望清单。第二,将你的关切点转换为简洁的目标,最清晰的方式是用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的小短语来表达,如降低成本。第三,将目标与手段分离,分清你要做的事,哪些是目的,哪些是为了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会帮助你发现真正的问题。第四,澄清每个目标对你的意义,对于每个目标问问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最后,测试你的目标,看它们是不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相当于决策的原材料,它代表为实现目标你所拥有的一个可供选择的范围。备选方案的确定是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一定要用高标准来衡量。关于备选方案,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下面两点:第一,你永远不可能选择一个你甚至从未想到的方案。第二,不管你拥有多少种备选方案,你选定的那个方案,至多只是这些方案中最好的。因此,寻找好的、新的、有创造力的备选方案的好处,超乎你的想象。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切忌抱着“一切照旧”的想法。如果每次都采用毫无新意的备选方案,绝对是要被鄙视和抛弃的。除此之外,直接选择第一个可能的方案、仅从其他人提供的方案中选择,以及迟疑不决,都是不对的。
结果
已经定义了问题,构建了目标,还确定了一系列的备选方案。现在,为了做出精明的选择,你得对备选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评价每个方案是否符合你的根本目标。为进行比较,首先你必须列出每个方案相对于每个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清楚地理解决策带来的结果,描述结果并不简单。首先你需要构建一张结果表,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想象未来的场景。
第二步,对每一个方案,用统一的标尺进行一番描述,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货币单位、百分比、面积大小等等,尽量简单。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推算的结果,所以数字不是越精确越好,否则可能会干扰判断。
第三步,排除明显不利的备选方案,选出最终的赢家。这个过程,可以实地考察、咨询专业人士,甚至相信你自己一瞬间的某个灵感。
第四步,将剩余方案的描述做成一张结果表,不同方案的相关数据、执行要点、这个方案最可能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同时还需要注意,因为这些可能的结果,是基于你的估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谁也不敢肯定真正的结果一定会是这样的,所以在描述结果时,一定要将这个不确定性考虑进去,预留出备选项的备选项。
取舍
那在多个互相冲突的目标中,取舍该如何进行呢?首先,可以采用排除法。
那如果排除以后,还剩下两个甚至更多的备选方案,这时该怎么办呢?那你就需要等价置换法了。所谓置换法,就是把一些直观上不太好比较的东西,折算成同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权衡,也可以用上边说的打分的方法,把它们折算成一定的分数,这样再比较,就能对各个方案的价值,有一个更直观的判断了。置换前要多收集信息,不能过于随意,事实越充分判断也越容易。
不确定因素
决策之前无法确定结果。不论你花费多少时间去思考,也只能在做出决策之后,才知道结果到底是什么。在选择时,你也许知道什么情况可能会发生,但永远不知道真的会发生什么。你在生活中要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你做出的许多决策,都将包含一些可以预先估计到却又无法避免的风险。
只要不确定因素存在,就不能保证一个英明的决策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
风险承受能力
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来规避风险,也有的人极度偏爱风险,将手头所有的钱都投资于期货、垃圾股和垃圾债券。我们大多数人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知道,风险与回报成正比,因而愿意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是不愿承担太多的风险以至于寝食难安。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人都是在风险几率比较低,或者是收益预期很高的情况下,更愿意冒险。对于某一种风险,你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可以用对渴求程度打分量化的方式来测试。什么是渴求程度呢?
这里要注意虽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很有必要,但也不必过于夸大风险,因为很多风险,只不过是陷阱罢了。你需要注意这几点。
第一,不要过于看重不利的方面;第二,不要捏造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不要忽略重要的不确定因素;第四,避免盲目乐观。一定要实事求是,全面考虑事情发展的正负面结果;第五,不要因为问题复杂而回避有风险的决策。
相关联的决策
通过预先计划对互为联系的决定作出明智的选择。
对于相关联的决策作出明智的选择,需要搞清决定之间的关系。与一项基础决定相联系的决定有两种形式:
信息决定:这是要在基础决定之前作出的决定。它与基础决定之间的联系在于取得的信息有助于你在基础决定上作出明智的选择。
未来的决定:这是在得知一项基础决定的结果后作出的决定。它与基础决定间的联系在于它的可选方案依赖于你现在作出的决定。
建立起“相关联的决策”喜忧参半。值得忧虑的是由于互为联系的决定是很复杂的,而且往往都很重要;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复杂性和重要性的提高,系统性和量化的思考能力也会提高。仅仅知道决定之间的联系方式并且具有一定远见已经能够对作出明智决策很有帮助,能够在实际上避免很多盲目的选择。
最后
决策塑造了生活。无论有意或无意做出的决策,也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它们都是我们在面临机遇、挑战以及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时使用的基本工具。
也许你有能力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思虑周全的决策,但如果你是从错误的地方开始决策的,那么你根本不可能做出精明的选择。
当你发觉你的决策过程遇到阻碍甚至陷入停顿时,不妨回头审视自己的目标,它们将使你保持冷静,把握方向。
Copyright © 2017-2020 CaiZhi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6024792号